日前《北京年轻人报》报道,有考研辅导机构打出花十余万元参加辅导保证通过考试的保过班广告,声称有内部资料,配备优良师资,并拥有所考试报名学校的内部资源,保证通过复试;若录取不成功则会向学员退还学费。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所谓优良师资多为在校研究生,教师招聘不核实身份学历,内部资源仅为讲义和教师动态,校方回话与该机构无关。而所谓考研失败即退费则给退费设置了很多的限制,事实上12万元学费最多能退2万元。
12万元能买到一个名校研究生,值不值?从报道看,有海量考生投奔保过班,还是能获悉这块市场的巨大潜力。保过是这家考研辅导机构吸引考生的关键字,靠谱什么保过是监管部门和考生需要仔细深究一下的。
考生应该了解,任何一个目的高校都是不允许开设任何考研辅导班的,那样,这家对外声称保过的机构,靠的是什么?假如靠的是教授科学的复习计划和复习办法,从而提升考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保过的承诺就没问题。但最后能否过得了考试这一关,顺利成为某校研究生,最后还要看考生的努力和吸收消化水平。双方一同用途,才能奏效。
假如保过靠的是所谓内部资料私下关系,考生需要掂量一下:如此的保过能有几分把握?假如报名时是这类说辞说服了自己报名,那最后被坑掉10多万元,考生第一要扪心自问的是自己投机取巧的不端正考研态度。
而且,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置方法》第6条规定,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在考试过程中以不正当方法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及答案、考试成绩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现场被发现的,成绩须被取消;事后核实的,学籍、录取资格和获得的学历证书全部无效。到底是要一张干干净净的研究生毕业证书,还是要从此走上忐忑的生活?考生须思量。
当然,以通过不正当方法为考生获得不正当角逐优势为噱头的机构,需要同意法律审问。依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不能含有不真实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能欺骗、误导买家。违反之,应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发广告,并依法惩处。而考生因其想获得的不正当利益,大概很难获得赔偿。
依据记者的调查,对于那些纯属以内部为噱头吸引考生报名签约的机构,依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使他们在违背真实意思的状况下订立的合同,考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笔者想问的是,是不是还有记者暂时没调查到的,确实打通学校拥有了内部资料和私人关系的机构在继续招生?这需要有关部门对准保过认真摸底,彻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