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关于打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范的指导建议》(国卫科教发〔2025〕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教研〔2025〕2号)精神,不断健全国内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造适应临床医学特征的人才培养规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范衔接,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进步,特拟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策略。
第一条 培养目的与需要
1、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备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
2、学会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入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较强临床剖析和实践能力,与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交流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有关专业的容易见到多发病诊治工作。
3、学会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办法,并有肯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4、具备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 招生对象与入学方法
1、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考试考试报名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职员原则上不能考试报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入学方法。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需要,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入门知识。
第三条 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1、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需要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具体由学位授与单位依据有关文件自行规定。
2、培养原则。培养使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应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同时看重学位课程学习、与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第四条 课程学习与考核
1、课程设置。课程包含:公共必学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应依据硕士生需要拥有的常识结构开设课程,学位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与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需要。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临床科研办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类别课程,比如:临床思维与人际交流、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时尚病学、循证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常识、医学法律法规等。
2、课程学分。学位课程需要总学分应不少于16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外语2学分。
3、课程教学。可采取集中讲课、互联网教学、专题讲坛等方法相结合。考核可采取笔试、念书报告等多种方法。
学位课程可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和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由学位授与单位和培训基地一同拓展教学。
在临床轮转期间,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以讲坛、教学研讨会、案例剖析等方法,学习各有关学科的新进展、新常识。
第五条 临床能力练习和考核
1、临床能力练习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2、临床轮转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25〕48号)进行,实质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节的需要。
3、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是不是具备较强的临床剖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严格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学位授与单位应认定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
第六条 科研与教学培训
1、硕士生应学会文献检索、资料采集、病例察看、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办法。可以熟练地搜集和处置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剖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2、硕士生应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坛、小讲课等教学工作;可以参与见习/实习大夫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
第七条 学位论文与答辩
1、选题需要。选题应从临床实质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要,体现临床医学特征,具备科学性与实用性,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有关的自主选题。
2、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
3、学位论文需要。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需要。论文作者需要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需要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别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重视常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备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可以公开的研究结果,与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行。
4、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与单位根据有关规定拟定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需要和程序,组织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