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
动机是指因为个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只须它以意向、兴趣、愿望或信念的形式指向肯定的对象,并激起起人的活动,就可构成活动的动机。
以往的研究者一直在关心动机体系中的个别差异问题。比如,大家在追求收获、权利、满足饥饿需要等几方面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节中,大家只介绍环境原因如何激起大家的行为,关心的是反应的一同模式。
假如一个人被迫做某事,或违心地说些什么,那样他真的的意愿、想法会发生变化吗?这就是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研究的出发点,在此以前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onance)的理论。这个理论有四个要素:
一个人假如为矛盾的想法困惑,就会产生失调的感情。
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领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
除去试图消除失调以外,个体将积极地防止加深失调的状况与信息。
伴随失调加深消除不愉快的动机也更强烈。
实验是组间设计,共有3种实验条件。
控制组(无奖赏),奖赏1USD组与奖赏20USD组。
自变量是奖赏的数目。
因变量是被试真实的想法。
一般说来,大家的态度决定着大家的行为,但Festinger等人的实验证明,在肯定的条件下大家的行为决定大家的态度。